下面这段是我给一个朋友代笔写的藏传佛教中的几段话:
“幸运的是,在人类文明中,确又存在一种共存共生的哲学智慧。这种哲学思想,创造性地否定了“神创造万物”,宇宙没有开始,也没有结束,上下左右为宇,古往今来为宙,宇宙万物,一切现象与本体,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圆融无碍。近代物理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在寻找一个名为宇宙原点的东西,然而在这门哲学看来,探寻宇宙的原点,辨析过去现在与未来,对于浩淼无边,因果相联的宇宙万物来说,并没有实际的意义,人生之关键,在于如何把握宇宙的本体,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生命与宇宙浑然无缝地融合在一起。世间万事万物,因与果同时产生,譬如对于一个鸡蛋来说,无论从哪里吃起都是起始点。这门智慧的闪耀之处,在于掌握它,需要用超脱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方式去完成,需要不断地挖掘自身智慧的潜力,当然,这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这门伟大的哲学,叫做佛学。
佛教诞生于佛学之中。所谓宗教,即一种哲学广为人所接受的时候,就会有人选择心灵的版依,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一种现象,并非是“迷信”,选择精神的依托是人的本能。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印度人早在七千年前的壁画上,就有了禅的禅的描绘,佛学屹立人类智慧之林数千年,自有其奥妙所在。黑格尔在他的《法哲学原理》中说到,“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,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”,任何一种学问,当它为世人尊崇,膜拜,自然会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性的信仰。马克思在揭示“思辨结构的秘密”时说道:“如是我从现实的苹果、梨、草莓、扁桃得出“果实”这个一般的观念,如果再进一步想像我从现实的果实中得到‘果实’这个抽象观念就是存在于我身外的一种本质,而且是梨、苹果等等的真正的本质,那么我就宣布‘果实’是梨、苹果、扁桃等等的‘实体’,所以我说,对梨来说,决定梨成为梨的那些方面是非本质的,对苹果来说,决定苹果成为苹果的那些方面也是非本质的,作为它们的本质的并不是它们那种感触得到的实际的定在,而是我从它们中抽象出来又硬塞进去的本质,即我的观念中的本质——‘果实’。”(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第2卷。)
佛学这枚果实,最早诞生于古印度。佛教的梵语称谓:Buddha-s/āsana,巴利语称谓:Buddha-sāsana。梵语是印欧语系中印度-伊朗语族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。梵语现在已经成为佛教的专门用语。巴利语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,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,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。这种书面语言是记录南传佛教典籍的专业语言,现已在印度失传。佛教流传至今,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,信仰佛教的人口超越十亿众,佛教由据今三千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.悉达多创建,因其是释迦族人,世人又尊称其为释迦牟尼,意为释迦族的圣人。
真理不能创造,因为其本来即存在。古印度的阿育王曾在岩石上曾经刻过一段话,大意如下: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。应如理尊重他教。这样做,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,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。反过来做,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,也伤害了别的宗教。
佛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:包容并蓄。这在世间其他智慧学类中,是非常罕见的。要知道佛学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思辨性,在其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中,却又敞开胸怀,包容万千。对于佛学而言,佛性人人具有,人人皆可成佛。佛教并不排斥其他的宗教,佛教对于一切属于人类的智慧都采取包容并蓄的态度。当然,佛教亦有自己原则性的坚持,对于任何一种理论,任何一种智慧来说,没有自己本原性的观点,其学说很难得以长久。
传世佛教的种类派别,大体可以分为四类:“上座部佛教、大乘佛教、汉传佛教、藏传佛教。”
……
————加肥猫
在染彼岸花。
这幅颜色、这种花,已经想了数日。
今天做好了准备,把零零碎碎其他事情忙完,开始。
我对qq那边的人说,这幅花,象要抽我的血一样。我小心掩埋所有的东西,端正了面容来做这件事。让心里的跌宕起伏、波澜壮阔都掩藏在平静的面容和话语里。
我用血样的红色和掩埋一切的黑来做这幅。一点点蚀染上去,一点点挑色出来。挖起来,埋下去,不停重复这个往始,不停重复,一直到这两个色融合了。
孩子,伸出你的手,我们相握。如果一切都不能重来,如果一切都无法再次相见,至少我还有你,你的色,你的花,你的歌,你的飘忽不定但始终在那里的所有,至少我还可以牵你的手,还可以去静默。
南方的地上,没有见过这种花。有一天我回南京,会重新回到山上,去看血红彼岸花弥漫的路头那些静静伫立的坟,看坟后夕阳满天的苍凉,看我无法回头的过往,和无法预料的未来。
孩子,那会儿你还会拉住我的手么?生死不离的相伴,即使只在片刻中。
《彼岸花》伽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"曼珠沙华"这个名字来自梵语(manjusaka)「摩诃曼珠沙华」原意为天上之花,大红花,天降吉兆四华之一。佛典中也说曼珠沙华是天上开的花,白色而柔软,见此花者,恶自去除。佛家语,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,开到荼蘼花事了,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。
佛说:彼岸花,开一千年,落一千年,花叶永不相见。情不为因果,缘注定生死。
曼珠沙华,又称彼岸花。它名字来自法华经“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”,为天界四华之一,梵语意为开在天界的红花。彼岸花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,盛开在阴历七月下,大片大片,鲜红如血,看上去就像是由血铺成的地毯,又因其红似火而被喻为“火照之路”。人们就跟着这花的指引走向彼岸。
传说彼岸花的花香有魔力,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。
佛经中的曼珠沙华:
佛说此经已,结跏趺坐,入于无量义处三昧,身心不动。是时乱坠天花,有四花,天雨曼陀罗华,摩诃曼陀罗华,曼殊沙华,摩诃曼殊沙华。而散佛上及诸大众。 ——《法华经·卷一》
又云:云何曼陀罗华?白圆华,同如风茄花。云何曼殊沙华?赤团华。 ——《妙法莲华经决疑》
曼珠沙华、曼陀罗华,是佛经中描绘的天界之花。由于在彼岸花的传说中融入了佛经的元素,所以将彼岸花称之为曼珠沙华。
曼殊沙华、摩诃曼殊沙华、曼陀罗华、摩诃曼陀罗华、芬陀利华、摩诃芬陀利华等这些称谓源于梵语佛经,曾于《大乘妙法莲华经》中记载过。“摩诃”的意思是大,大乘梵语发音即为“摩诃衍那”,至于“衍那”就是乘载的意思,“华”在古汉语中即是“花”之意。这些词语出现在古梵文佛经中,意指天上之花。
佛说波罗蜜 此云到彼岸 解义离生灭
著境生灭起 如水有波浪 即名为此岸
离境无生灭 如水常流通 即名为彼岸
有生有死的境界 谓之此岸
超脱生死的境界 谓之彼岸
是涅磐的彼岸
佛说彼岸 无生无死 无苦无悲 无欲无求 是个忘记一切悲苦的极乐世界
而有种花 超出三界之外 不在五行之中 生于弱水彼岸 无茎无叶 绚灿绯红
佛说那是彼岸花
彼岸花开
花开彼岸时,只一团火红;
花开无叶,叶生无花;
相念相惜却不得相见,独自彼岸路。
植物学介绍:
我们一般所说的曼珠沙华指的是红花石蒜。
中文学名:红花石蒜
拉丁文学名: Lycoris radiata (L'Her.)Herb.
英名:Stonegarlic
别名:龙爪花、老鸦蒜、石蒜 、曼珠沙华、蟑螂花、彼岸花、平地一声雷、老死不相往来、灶鸡花等十多个别名;属名是希腊神话中女海神的名字。
科属: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石蒜属
原料工艺:一层牛皮染色,机缝边,四合扣。
尺寸(cm):宽10.5×高7.5
红黑,2012.04.11设计制作出品。
|